近年来,田东县以构建农村金融“六大体系”为支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搭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多举措推进“大数据+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平台建设。建设集门户网站、信用大数据(后台系统)、数字金融超市等模块于一体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将各类金融机构网站全部链接至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二维码推送普及到村到户到人,形成“一站式”全方位互联互通共享服务机制。落实资金流、信息流等闭环管理,24小时专人在线管理、分流信息、风险防控等。目前,全县金融机构、银行网点种类齐全度居广西县域首位。
多领域健全“信用+信贷”农村信用体系全链条机制。建立广西首个面向“三农”的信用信息中心,将原信用系统、农经管理系统及涉农行业部门信用指标数据信息整合至农村信用信息中心,依托“PC端+手机APP”,创新推行信用采集绩效及动态管理,推动行业部门及乡镇线上、线下匹配农户、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实现农户信用信息的“动态更新、实时共享”,并在信用平台增设自助查询、增信和申请贷款功能,实现群众自主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和自助增信,用大数据为建档农户、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精准画像”,为“三农”融资需求提供专门渠道。目前,全县信用信息系统用户数8.71万户36.73万人,银行查询后累计放贷量1200多万元。
多渠道建立健全“线上+线下”支付结算体系。在全县172个村(社区)布放ATM自动取款机、转账电话等,优化升级“桂盛通”移动支付服务平台,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在各村、屯布设具备存取款服务功能的“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点”195个,不断简化业务办理程序。整合传统金融支付、社保、工资等功能,建立惠农补贴资金管理“一卡通”系统、“金色乡村”APP平台,在服务平台嵌入微信、支付宝等端口,实现信用、信贷、支付的有效融合,一键享受社保缴费、医疗教育等便民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多形式延伸“政府+银行+保险”保险担保体系融资链条。有序引进太平洋保险、北部湾保险进入农业保险市场,实现乡镇一级保险服务全覆盖。设立涉农贷款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小额信贷贴息、产业以奖代补等机制,打破生产主体融资困境。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8279户5.3亿余元,累计拨付贴息0.57亿余元。设立农作物、牲畜家禽等13个适合农民意愿的农业保险品种,降低农村生产经营主体贷款风险,实现从“保成本”向“保收益”转变。建立“防返贫救助保险”机制,对因病、因学、因灾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家庭进行保险救助理赔。目前,全县防返贫救助保险理赔472笔,理赔金额330万元。
多维度拓展“农村产权+信贷产品”抵押担保功能。制定田东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持续补充、风险分担、代偿补偿机制实施细则,出资800万元入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全方位构建“政府+银保担”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推出“香芒贷”“易农贷”“金猪贷”等线上“三农”信贷产品,着力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用即贷”金融需求。全面升级电子交易系统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完善各类农村产权确权、流转、抵押登记和办证制度,推动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对房屋所有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赋予抵押转现功能,打造适应“三农”需求变化的金融产品,有效拓展抵押担保范围。
全方位健全“乡邻小站+电商金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村金融”“乡邻小站”等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在各村、屯布设“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点”,在每个村安排一个金融与集体经济服务岗和一个银行服务站点(即“乡邻小站”),代为孤寡老人存取款,为广大群众提供普惠金融、电商服务等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的全覆盖和“零距离”。创新“金融+交易市场+家庭农场”等融资模式,打造“裕农通+普惠金融+裕农快贷”等农村电商金融产品,实现融资服务“点对点”直达、“面对面”对接,有效解决“贷款难”问题,让金融活水“贷”动乡村振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