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产业服务中心内,1.9万家企业数据在一面大屏幕上流动如星河。“这套系统核心是推动企业服务从‘治’到‘智’的变革。”中心主任裴云轻点屏幕,经济分析、企业画像、项目监测等智能模块逐一呈现,揭开钦州数智化转型的一角。
从治理到智能的转变,体现在“智能分拣—自动派单—进度追踪”全链路闭环中。记者在演示界面上看到一则办结事项的全流程——近日,钦州天恒石化有限公司在系统上填报信息,反映公司门口地势低洼,雨天积水严重,希望园区帮助解决该问题。工单提交后,企业明镜系统AI迅速完成语义解析、部门匹配与任务派发。园区相关部门线上接单后即时处置,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并将该公司门前的低洼处填平,在很短的时间内办结了事项。
在政务服务领域实现智能升级的同时,钦州还将人工智能的触角延伸至更关乎生命线的领域——安全生产。
在钦州石化产业园,智能化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系统已投入使用。850多路鹰眼摄像头与2800多个物联网传感器织就监测网络,137个重大危险源在三维数字孪生模型中实时“呼吸”,系统的“决策脑”将公安、环保、气象等10多个部门52类数据,汇聚成智能应急一张图,既宏大又细微。
“系统相当于24小时在线的‘安全专家’。”园区应急管理局危化品监管岗主管劳振锋一边介绍,一边调出一段监控画面:前段时间,产业园内一装卸区突然闪烁红光,系统AI识别,精准捕捉到“装卸卡车轮子未放置防滑垫”的隐患,系统预警立即响应……
“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智能系统上线以来,已提报安全隐患7608条,安全监控5.8万次危化品特殊作业。”劳振锋说,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为钦州石化产业园区织密了安全生产防护网。
不仅是在工业园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实践,正在钦州多个领域落地生长。
该市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组织华为公司、云谷科技、钦保科技等技术骨干力量,升级“城市大脑”智能中枢,整合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等多个政务信息化系统,开发出60余项“接地气”的实用功能。
在钦州老街,市民通过小程序“钦点即到”的“随手拍”上传问题,人工智能算法可自动识别并派单处理;搭载AI视觉系统的无人机进行每日空中巡检,监测违建违停等隐患。这些功能让城市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极大提高了城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过去靠‘人盯人’,现在靠‘数据跑’,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监管网。”钦州市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陈伟杰说。
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市民、每个企业、每个角落都能在智能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解”。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较早运用人工智能实现装卸的码头之一。记者在2公里外的办公室看到,工作人员通过电脑远程控制起重机抓取船舶上的集装箱,精准放置到智能导引的无人驾驶运输车上,运输车沿着既定轨道,准确高效运送集装箱到指定位置。
在灵山县,广西天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机器换人”。上百个摄像头对准电子元件产品,精准定位后快速贴片,AI质检系统则将工人肉眼难以看到的毫米级问题快速标注。“曾经需要50名熟练工的生产线,如今仅需10余人即可操作,其他的交给人工智能。”车间负责人说。
最富想象力的场景出现在海洋装备领域。3月29日,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果展上,一条灵活的科技鱼在水中翻转,吸引大量观众围观。“这款水下机器河豚P6,主要应用于北部湾海域,可自主巡游探测水底情况、清理水底垃圾、采集回传数据等。”工作人员高旭说。作为我区首家海洋智慧装备制造公司,落户于钦南区后,为当地注入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新活力。
一场从“治”到“智”的变革,正在北部湾畔勾勒出未来城市的轮廓。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