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青秀山苍翠的怀抱中,一座20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巍然矗立。碑体浮雕定格着青年学子投笔从戎的悲壮时刻——这便是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当观众了解到这些烈士大多是和我们今天的高中生、大学生年纪相仿,甚至更小时,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反复确认道:“他们当时真的只有十几岁吗?”
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张新怡 摄)
青春壮歌,投笔从戎卫家国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桂大地上,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学生毅然告别课堂,扛起枪,奔赴战场,保卫国家。1936年至1941年间,广西当局先后成立了三届学生军,其中,最小的战士年仅13岁。他们以笔为枪:教唱救亡歌曲、街头演讲、绘制抗战漫画,点燃民众抗日烈焰。
广西学生军在街头宣传抗日。(张新怡 摄)
当战火逼近广西时,第三届广西学生军的招募工作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潮——原计划招1200人,竟吸引超过1.9万热血青年踊跃报名!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庞与他们所肩负的救亡图存的重担形成了鲜明对比。高二学生龙化吉在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学生军展区参观后感慨道:“在那个年代,他们不只是坐在教室里读书,而是真的扛起枪走上战场!‘学生’两个字,原来可以这么有力量,这么有担当!”
巾帼英姿,宣传抗日聚民心
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中,巾帼英雄的身影格外耀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第二届广西学生军成立之际发出的《告全国女同胞书》,号召全国女性同胞共赴抗日救国的征程,可谓字字铿锵。
身着戎装的女学生军,以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与细致,奔走于城乡巷陌,深入民众宣传抗战。她们不仅赢得了广泛信任,有效协调军民关系,更成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的坚韧纽带。
其中,年仅13岁的甘宗容凭借天生的好嗓音被破例招入,成为学生军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名战士。在惨烈的昆仑关战役期间,她与叶子清、区雪芯等战友跟随日本反战同盟西南支部负责人鹿地亘来到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在阵地上对日军广播喊话,既鼓舞了我军士气、又起到瓦解日军斗志的作用。
年轻时期的甘宗容。(来源: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甘宗容的经历,是女学生军群体的一个缩影。她们不仅活跃在宣传动员的战线上,更以无畏的姿态投身于战斗的洪流。她们与男学生军接受同样严格的军事训练,同样肩负起艰巨任务,甚至直面枪林弹雨。 她们在抗战中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她们所展现的独立精神与自主意识,为后世女性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学生军女兵在抗战前线。(张新怡 摄)
精神永驻,薪火绵延照未来
这些被称为“铁打的一群孩子”的学生军战士,每人仅配发两枚手榴弹——“一枚歼敌,一枚留己”,这简朴到悲壮的装备,无声地诉说着誓死不屈的决绝。这份舍身救国的精神,穿越时空仍撞击灵魂。
如今,依然有许多游客专程前往南宁青秀山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祭奠先烈。据统计,该纪念碑年接待观众超15万人次。在多年的讲解工作中,令讲解员冯金金最难忘的是去年清明的一幕,一位台湾学子听完讲解后眼眶泛红:“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居然有这么多年纪和我们一样大的青年,不分地域、不分背景地团结在一起,为了保卫我们共同的国家,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存续去战斗。”
游客参观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张新怡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青秀山风景区依托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推出“沉浸式体验+深度化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南宁市博物馆则以《1929年南宁兵纪念馆》展陈为依托,创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红色教育模式。这些创新实践,让红色教育焕发时代活力,让历史的回响直抵当代青年心灵。
学生在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学生军展区参观。(张新怡 摄)
广西学生军的历史,是一座信仰与担当的丰碑。他们用生命谱写的青春壮歌,已化作新时代复兴路上的不灭炬火,正在持续燃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