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古零镇乐平村玉米制种基地喜获丰收。陆丽红/摄
7月7日,烈日下的马山县古零镇乐平村,玉米田泛起一层金色的光泽。基地负责人蓝常达站在田边的凉亭下,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快地点划着。
屏幕里,山间600亩制种玉米地可尽收眼底,两指滑动放大就能查看某一株玉米的长势细节。监测系统传来通知,提醒蓝常达进行玉米生长后期的植保工作。随后,一架轻巧的农用无人机已循着农机手预设的坐标点,精准飞向那片区域进行作业。
“在采收前,基地里日常人工只需七八人。”蓝常达介绍,从犁田、播种到去雄、植保,玉米制种基地初步实现了机械化无人操作。
“去雄”是玉米制种最重要的环节,是获得高标准杂交种的关键。在玉米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摘除雄穗既能有效减少其对养分的消耗,又能促进雌穗的发育,提高玉米的结实率和粒重。
“从前,一个管理员半天能巡200亩地,现在有了玉米去雄识别模型,无人机飞半小时即可获得精准结果,而且还会在手机上推送去雄预警和操作建议。”
蓝常达所说的玉米去雄识别模型,是马山县近年来构建数智种业全产业链提质富民项目中的一项创新。模型通过卫星遥感把握种植格局,无人机航拍获取植株细节,田间传感器采集环境参数,再关联建模图像数据与环境数据,实时监测植株去雄情况,为农事生产提供精准指导。
这样一套“一键智能”的农场管理系统,还部署了多光谱监控、灌排系统、气象监测、虫情测报等智能终端,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监测网络。
蓝常达脚下这片平整开阔、沟渠路网配套齐全的土地,几年前还是零碎的坡地。“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了这片‘标准地’,通了水电路,铺了滴灌网,装上了‘天眼’(卫星遥感)和‘地网’(物联网传感器),再配上这‘掌上农场’,一个人管几百亩地,心里有底!”他感慨地说。
马山县地处红水河中段南岸大石山区,石山面积占56.7%,连绵的石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农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当地积极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从传统粮饲玉米种植转向玉米制种产业,通过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拓宽乡村产业振兴路径。
2021年马山县锚定“种业是农业‘芯片’”的战略定位,确立现代种业为县域主导产业;2022年,创新探索“种业标准地”发展模式,共整合2.5万亩零散地块,进行田块平整、通水通路和提升地力、产量、效益等改造,配套数智设施;2024年以“数字种业”为切入点,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和首批广西数字乡村示范点,开启了从“石缝求生”到“数字兴业”的转型之路。
在马山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记者见到了全面升级完善后的制种产业管理与服务平台。除了标准化的农业数据库,金融保险、农产品电商、数字化认种认养等惠农服务也成功接入平台。农户在手机端即可查询全县的烘干厂、加工车间、农资店、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的分布情况,与种业公司在线沟通交易。
该中心还打造“马山有种数字小农人”AI专家,可在线解答农户咨询,覆盖病虫害防治、政策解读等领域。
截至目前,马山县已形成超10万亩的制繁种产业规模,建成1.6万亩高标准示范基地,启动运营3个种业数字化生产基地,种业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建成广西烘干能力最强的玉米鲜穗种子烘干厂和智能化加工中心,每小时包装加工种子10吨,成品发芽率达98%。
历经40多年发展,马山县制种产业正从传统选育种向数字化升级。“种业数字化需多方投入,构建协同发展生态。”马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惠洋表示,该县在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围绕农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鼓励科研院校在马山设立研发分支机构或创新平台,吸引更多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入驻马山,为种业及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