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博
微信 微信公众号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答复 > 政协提案答复

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0190507号提案答复的函 (桂数函〔2019〕354号)

2019-08-20 10:41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网站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网站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苏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政府”,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的建议》(第20190507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智慧政府”建设对构建政府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和突出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做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2018年8月30日召开了数字广西建设大会,提出了一揽子措施和要求,对数字广西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会议指出,广西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决心、更大气魄、更大力度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广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环节,在“建、用、融、管”上狠下功夫;要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数字 新高地、数字丝路的重要门户,加快培育形成数字经济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广西把“智慧政府”建设作为助推政府转型升级,促进数字广西建设的开篇之举,举全力进行推动实施。

一、科学规划体系架构,推进发展目标方面

在召开数字广西建设大会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广西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数字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大工作任务。后续,又接连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和管理协调工作小组的通知》(桂政办发〔2019〕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9〕3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9〕72号)等一系列有关数字广西、智慧政府建设的文件,围绕数字广西、智慧政府建设工作进行总体布局和系统规划,数字广西、智慧政府建设的目标和思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18〕53号),以建设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来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广西按照“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统分结合、协同共建,资源整合,集约共享”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推动数字政务平台建设,明确到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异地能办”。目前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已建成了“一云承载、一网通达、一池服务、一体运行”的体系,为“智慧政府”建设,“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基础支撑。

二、加快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着力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深入推进宽带广西建设,持续实施网络强区行动,扩大4G网络覆盖深度,推进“广电云”基础网络村村通、户户用,加快实施固定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奋力追赶国内先进省份,切实提升广西数字基础建设水平和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5G网络布局建设。在南宁开展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推动市、县、乡5G网络建设,建成高可靠、低时延、宽带宽、广覆盖的5G网络。

二是加快推进面向东盟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争取建设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支持电信运营商、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区建设新型绿色数据中心。

三是统筹推进物联网、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北斗导航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物流、能源、旅游、环境保护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推动北斗高精度导航技术在地灾防治、道路交通、全域旅游、农业生产等领域广泛应用。

四是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围绕区块链、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着力突破一批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五是全力推进数据“聚通用”攻坚。广西围绕大数据汇聚这一难点、堵点问题,深入开展数据“聚通用”攻坚,着力推进“系统通、数据通、数据聚”,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和价值。在推进专业系统连通工作中,已有16个自治区单位294个政务服务事项的业务系统实现了对接,有效解决了“二次录入”问题。在推进“数据通”的工作中,按照汇、管、用、评环节,建成了覆盖全区、统筹利用的数据共享平台,自治区数据共享平台全面投入运行,接入自治区部门73个,与所有市级共享平台实现连接,基本实现了部门全联通、自治区级全覆盖,开通了637个数据服务接口,支撑查询核验110万次,数据共享交换量超过4.7亿条次,以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枢纽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形成。在推进数据汇聚工作中,构建了数据资源目录体系,编制了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满足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营商环境重点指标等需求,目前已汇聚目录7333条,数据总量3.1亿条,电子证照2022万条。数据“聚通用”的成效,为政务一体化平台发挥作用,为数字广西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数字广西总体规划,到2020年底广西将全面建成覆盖城乡、高速通畅、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城乡4G网络全覆盖,城市5G网络初具规模。城乡光纤网络和“广电云”基础网络全覆盖。物联网和IPv6网络、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平台基本建成。基本建成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一次不用跑”和“最多跑一次”的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不低于90%。基本实现科学决策、高效管理与精准服务一体化。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广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不断创新和延伸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和内涵,努力打造具有广西自身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生态。

广西将依托数据这一重要资源,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设立区域性国际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建设数据的交易和运营管理,培育引进一批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安全等大数据服务企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前沿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5G装备制造业,打造物联网产业链和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加强商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软件研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桂企上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工业树”,打造“产业林”;建设广西“商务云”,支持南宁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全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广西全域旅游直通车”,推进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稳妥发展数字金融,支持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分享经济。

在这里,值得向您报告的是,目前,广西各地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广西贵港市于2017年11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对行政管理、公共安全、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信息化进行升级,着力打破“数据壁垒”,横向建设数据交换共享体系,截至2018年11月份,共采集40多个委办局3亿多条数据,13个政府付费项目141个子系统部署上线,“智慧党建”、“智慧市政”等9个项目已经试用推广。

2019年4月29日,广西智慧城市建设第一次现场推进会在贵港市召开,广西贵港市围绕“大数据市民服务”来提升核心竞争力,遵循“需求导向、应用为纲”的原则,不断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在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贵港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作为全国4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发布。9月举行的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峰会上,贵港市智慧城市建设获得“技术创新奖”。

2018年9月14日,中国-东盟信息港智慧城市论坛在南宁举行,来自中国以及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国政府代表、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共同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新领域,携手共创智慧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做了主题为“工业互联网安全与发展核心技术”的演讲。论坛期间还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南宁市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科大讯飞公司、360企业安全集团、金蝶国际软件集团等签订了框架协议。

2019年1月,南宁市武鸣区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签订了县域普惠金融合作协议和“智慧县域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南宁市首个落地“智慧县域+普惠金融”的县(区)级单位。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借助广西“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炼出的经验和创新管理模式,以点带面,并全面推进,广西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大有可为,将全面进入加速期。

四、人才、资金、安全的保障与监督措施

人才、资金、安全是“智慧政府”、“数字广西”建设的基础性重要保障。虽然广西在人才、资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但是广西大数据人“数字强桂”的改革信心和决心始终未衰。广西将直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实现大数据发展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在下一步工作中,广西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深化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改革,推动自治区本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由“分散”变为“统一”,实行“七个统一”(统一项目规划管理、统一项目资金预算、统一项目业主单位、统一项目审批、统一项目建设、统一项目资产管理和运维、统一项目评估),从根源上促进政务数据的“聚通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和价值。加快“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开发进度,本着“应接尽接,应上尽上”的原则,对互联网舆情数据、第三方平台数据、重点企业数据进行汇聚。在多个领域开发出风险预警应用,着力汇聚信用数据,对信用低的企业加大检查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执法监督,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过程、执法结果进行监管,提高执法质量,为市场营造一个公平、可靠的市场环境。以“互联网+监管”试点建设工作为“试验田”,通过“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不断创新方式、创新模式、创新载体,强化对事中、事后监督,推动监管更加精细、更加到位,支撑实现“一网通管”。

 

 

2019年8月20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